2008年6月30日星期一

一个残忍的唯美世界

一个残忍的唯美世界

――评《妻妾成群》

孔羽

《妻妾成群》之所以声名大噪肯定与张艺谋据其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分不开的。由于本人一直没有看过电影于是不能比较孰优孰劣。可不能否认的是苏童的才华和风格在他的这部早期作品中已经展露无遗:依然是他最喜欢的江南基调的故事,有迷朦潮湿的空气和千回百折的水巷,然而这种清澈秀丽的景色掩盖不了的是一种压抑沉重的气息。他的语言清新秀丽可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反而透露着一种张力和大气。不管是人物和故事都是那么阴沉绝望,我们从中似乎看不到一丝丝的曙光……

这是一个一夫多妻的封建故事。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爷、一个年轻潇洒的少爷、四个风格相异的美丽女人。一如苏童的特色,书中对那位不断纳妾的腐朽老爷陈佐千没有过多的笔墨而是将描述都用在了这个家里互相斗争、压制、争风吃醋的四个女人身上。四个女人、四种出身、四种风格、四种命运。

故事是围绕四太太颂莲展开的。她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学生,读过一年大学的她由于家境每况愈下父亲又因此自杀去世,她只有靠嫁人来维持生活。她的出场是清新高贵的:白衣黑裙,齐耳的短发,不施粉黛;她一开口就让家里的仆人尝到了厉害。她身上的许多新时代女性的特质与这个封建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她不拘小节,她出场时是用袖子拭去额头上的汗珠而不是手帕;她敢于不同,她想要学习吹箫(在当时认为吹箫只是男人的特长);她追求自由,她一直在寻找自己并且想方设法脱离这个家庭给她的桎梏,她渴望大少爷飞浦带给她新的生活(然而这个男人却让她失望甚至于绝望了)。可是正因为她身上的这些特质她不断地和这个家庭碰撞,她被老爷和大太太认为是不守规矩。她对枯井的好奇、她想学习吹箫、她出格的一些行为统统都遭到了这个家庭的反感。于是她在陈家的地位每况愈下,为了争取自己的位置她很快地融入了这种勾心斗角的女人斗争中。在小说中,她知识分子的形象一点点褪去进而呈现出一个恶毒、报复心强的姨太太形象:她得知二太太卓云暗地里算计她后,她在帮卓云剪头发时故意地剪破了卓云的耳朵。她看到丫鬟雁儿在手纸上画她的样子时她逼雁儿吃下带有粪便的手纸,最后雁儿因此丧命。她的心狠手辣跟她新时代女性的形象如此不符。可是她在做这些蛇蝎心肠的事时她又带着无尽的挣扎和不安,她想留住自己追求自我可又要想方设法在这场复杂的家庭斗争中获胜。她的生活就是因为她的受教育新女性的身份而在不断的碰撞,她的新潮与封建家庭的碰撞,她追求自我的心和渐渐沉沦的自己的碰撞。最后她在看到三太太被投入枯井后疯掉,也许疯狂也是她最后唯一的出路。从此她日复一日地坐在枯井前喃喃自语,可能在这个家里真的只有她自己理解自己。

而三太太梅珊身上追求自我和自由的精神和颂莲是极其相似的。起初为了寻找生活的味道,她早上会自己在花园里唱戏,从《女吊》到《杜十娘》根据她心情的变化她会唱不同的曲子。可是由于她没有受过教育又出身优伶身上难免沾染了世俗之气。她是家里最厉害的女人,只有她敢对老爷颐指气使甚至爬到他头上去,也只有她敢在家里公开地与别的太太抬杠。不可否认她泼辣厉害,可是她也坦率爽快不想也不愿掩饰,这也导致了她最后为了挣脱生活的空虚和寂寞铤而走险与医生私通,用飞蛾扑火般的决绝撞向了她明知道的不幸结局。也由于她没有受过教育的原因,她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并没有遭受如颂莲一般精神上的矛盾与挣扎。她毫不犹豫地走向了她认为可以拯救她的路,当然也正是这条寻找自由驱赶寂寞的路毁灭了她。最后,倾国倾城犀利干练的她也只能变成陈府枯井中的一条冤魂,她那些凄美的歌声自此只可于地府中唱给自己听。

二太太卓云是个可怜的女人,她的一生都耗在了女人间的斗争中。她导演着一幕幕击垮这些年轻小妾的好戏企图让老爷回到她身边。而她更不幸的是陈佐千并不是一个安分的男人。她刚赢得一场战役,她的丈夫又会寻觅一个年轻漂亮的姨太太。按理说梅珊冤死、颂莲发疯后陈佐千就终于归她卓云一人所有了,可是老爷却在一年后便娶了五太太文竹。她的斗争一辈子都不会结束。在斗争中她是卑鄙的,从下流的"打小人"来诅咒颂莲到利用她女儿被打来诬陷梅珊。虽然她的手段可以一次次获胜可是陈佐千已经无法带给她什么。她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女人,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精神世界,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只花费在得到一个男人的宠爱上,并且为了这件事不惜扭曲自己的人格。在人们眼中她是卑鄙的,更是可悲的。

而正房太太毓如成天专注于念经拜佛上,古怪刻薄。在她那里有数不完的繁文缛节,违反的人便会遭到她的教训。表面上看她对于女人的纷争已经毫无兴趣,其实她是对陈佐千早已失去信心。她是一个寂寞的灵魂,深知陈佐千已无药可救也知自己已没有能力与一个又一个年轻美丽的姨太太抗争于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专心于佛堂。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封建家庭一个女人的绝望与无能为力。

加之书中两个各自典型的男性,那个生活不同的六个人聚在一起演出了一场新旧时代碰撞的悲惨命运。故事里填不平的欲壑、不可平息的斗争、变态的心理扭曲的人物……故事发生在动人澄澈的江南,可它却被一种压抑和残酷的氛围笼罩,没有气息没有希望。

读完此书我们会为苏童刻画女性的能力所折服,从武则天到碧奴苏童笔下诞生着一个又一个风情万种各有特色的女性。无论是女性的言行、外貌还是心理苏童都用他那流光溢彩的墨笔勾勒地栩栩如生、丰满充实。在故事的讲述上苏童也是一个高手,陈府的枯井的意境、麻将桌下梅珊和医生交缠的双腿、飞浦与顾公子的暧昧之情……不用放过多的笔墨却能把故事表达地生动具体,不直白地毫无看头也没有晦涩难懂。

除了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构建外,苏童的文字是另一值得品味和钻研的领域。在此便不多说。充满昏暗色彩的故事、扭曲复杂的人物加上缥缈精致又张弛有度的文字写出了一个让人惋惜又无力的世界。正如书评家们对本书的描述:这是个阴气弥漫,鬼话连篇,同时缛丽华美摇曳生姿,充满绝望与毁灭的残忍的唯美世界。

2008年6月29日星期日

荐书 《中国人史纲》

《中国人史纲》 作者:柏杨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推荐理由: "十年小说、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是柏杨一生的写照,20年前一本《丑陋的中国人》使柏杨妇孺皆知。中国文化的"酱缸说"使得很多人无法接受,1991年,《解放日报》撰文批判柏杨。当然,柏杨一生跌宕起伏,荣辱早就置之度外。08年4月29日,柏杨在台湾逝世。然而,他的自省精神与不屈风骨长存人心。《中国人史纲》不以王朝更迭纪年,不是教科书历史;对人物爱憎分明,但不是愤青式的控诉。是一部洞察历史的经典之作。

2008年6月28日星期六

自由之殇

自由之殇

――读《异端的权利》

马千里

我想很多人最早知道的茨威格的作品是那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同名电影让很多人认识了这位著名的奥地利作家,相对而言,他的另一部作品《异端的权利》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正是这部写于作者自杀前,常常被人忽视的著作,彰显着作者在写作生涯中贯穿始终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不仅在于作者那流畅精巧的语言,更在于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和激情都深深地烙入这本传记中,使得它具有超出文字本身价值的深远意义和动人力量。

《异端的权利》的副标题是《卡斯特利奥反对加尔文史实》, 加尔文在宗教改革历史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基督教新教发展中有着开创性贡献的宗教改革家。而卡斯特利奥,也是一位出众的神学家,一个有"百科全书之称"的人,他敢于在众人都迫于加尔文的权威而选择沉默和退缩的时候,独自站出来,指控地位高高在上,如日中天的新教领袖加尔文的独裁暴行,谴责他残忍地烧死了被人们视作天才的医学家塞拉维特―同样也是一个以真理和基督教教义为毕生追求,誓死捍卫自身信念的神学家。而作者正是力图以尽可能贴近真实的文字将这一段被众多人忘记和忽视的史实清晰的还原出来。

在中世纪由教会把持思想的欧洲,"异端"这个词是司空见惯的,历史上因"异端罪"而遭受屠杀和迫害的进步人士不计其数,卡斯特利奥对于异端的定义是:"我们在那些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们眼里都是异端",可见异端并非是人性的代言,而只是思想和理念的区分,正如他自己所呼吁的,"信念是自由的",异端同样有着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有着坚持个人信念的权利。然而思想独裁者加尔文不会允许这种权利的存在,烧死对于基督教和他有着不同理解的塞拉维特,排挤诽谤为塞拉维特伸张正义的卡斯特利奥,迫使卡斯特利奥为了维护所谓的"异端"言论自由的权利,为了人类思想的独立和自由,孑身一人公然向只手遮天的思想独裁者加尔文宣战。这场战斗正如卡斯特利奥自己所比喻的那样,是一场"苍蝇撼大象"的战斗,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与拥有着成千上万教众支持,掌握着日内瓦思想和行政大权的加尔文抗衡。没有任何公开的支持和援助,他所能凭借的只是他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誓死捍卫思想自由的信念。这场战斗的差距实在太大,加尔文拥有的是所有独裁者都拥有的――被奉为圭臬的教条训示,严格顺从的臣民和绝对控制的国家权利,同时他还有着作为宗教领袖所具有的神化光环,而在这一切面前卡斯特利奥所持有的信念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最终卡斯特利奥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但是加尔文却无法毁灭他用生命维护着的自由的理念,在他身后的百年,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思想宽容和精神自由的意义。正是这种理念让自由的思想在欧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人类的思想开始摆脱长久以来的宗教桎梏,也在启蒙着一批批的思想先驱。于是我们看到了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中坚称地球在转动着,听到了伏尔泰响亮的呼喊,"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在加尔文被历史定义为思想独裁者的那一刻,卡斯特利奥最终赢得了这场争取人类思想自由的战斗。

然而,历史中的关于异端的争斗却远没有结束,异端始终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对于异端的定义往往像是是历史对人类的讽刺和嘲弄,如同这出争斗一样,加尔文迫害着在他眼中是"异端"的卡斯特利奥,而忘了曾经的自己也是教会排挤的"异端"。他曾经锐意改革,创立了新教中著名的加尔文教派,但当他成为思想统治者之后,对于思想的压迫比当初教会压迫他更甚,不由得让人想起马克思总结的,"权力使人异化"。尽管自由的精神在广泛的传播,但伴随着新的统治者掌权,新的"异端"也在不断的出现,多年前卡斯特利奥和加尔文的戏剧在历史进程中一遍遍地重演,从"不可腐蚀者"罗伯斯庇尔的雅各宾专政到康乾时代的文字狱,异端和独裁者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自由的信念背后是无数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只要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只要宽容的人性没有感染每个人,这种争斗依然会继续,总会有曾经的异端成为独裁者,也会有新的"异端"出现。

这本书中作者用完全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热情坚定地为 "异端"的权利呐喊,用激动甚至有些偏颇的笔触来维护着人类精神自由之光,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早于本书出版的那本名著――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这两本书字里行间共同流淌着的是对自由、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对人类宽容精神的真诚呼唤。两位作家都深刻的感觉到,拥有了更多的包容,人类的思想自由,精神独立才能真正的绽放光华,正如卡斯特利奥所说的,"追求真理并说出自己所信仰的是真理,永远不能作为罪行。没有人会被迫接受一种信念。信念是自由的。"

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

荐书 《兔子,跑吧》

《兔子,跑吧》 作者:约翰・厄普代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荐理由: 1990年重庆出版社曾经出版过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此次为重新出版。四部曲分别是《兔子,跑吧》,《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兔子歇了》。厄普代克写就这四部曲历时三十年,被称为"美国社会断代史",曾两获普利策奖,讲述了一个外号"兔子"的中产阶级美国青年哈里的前半生,展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精神实况。是美国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