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8日星期日

孙隆基的偏激

孙隆基的偏激

看了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真的觉得20年后再看这本书,离题太远。孙自己也在序里说心境沧桑。孙隆基带有的这种“炽热的文化反感”,与自称的独异令人厌恶。孙在大陆台湾香港都住过,可在他的书里我看到了对他评论对象--中国文化的疏离。

  疏离可尖锐,但深入需粘乎。孙确实触及了中国文化的深层部分,这些潜行的,由文化对“人”形成的,在此种文化中普在的文化行为群--即文化的语法。

某些方面,孙的见解很到位。比如他说中国人的个人情感与外界间呈现着断裂疏离的状态。确实,在中国文化中,要分清我与众,分清自己人和奸党。身清者都去投江了,自然选择下来的只能是身浊而心清的人,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者。这正说明中国的文化大酱缸威力之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身浊心清也给某些人行污秽粗鄙之实落下了借口。

孙说概念的“稀薄化”削弱了概念的分析能力。这其实正是巧妙的政治手腕。概念的稀薄延展了其适用性,古今无不同。和稀泥者得天下,作老好人者升官发财,所谓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调的适当,掺入多少概念外的成分,也真是需要技巧。这和画家用颜料无不同,这是我们的妥协艺术。

  也有些方面,孙过于偏激了。比如说到“吃”,孙好像对它特别反感。不知道他是否在美国呆得久了,受了清教的影响。仿佛要以食欲为罪,讨伐中国文化。在中国,“吃”文化技精至极。不可避免的在国人思想体系中留下印记。暴殄天物的酷厨可鄙,狼吞虎咽的老饕也不美观。可是看梁实秋在雅舍里谈吃,精致。国人将吃上升为对味的追求,何错之有?和日本的茶道、花道没有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出品味来,是艺术。并非“食文化”就一味的是猴脑、胎盘、果子狸。这本书看着看着,会觉得孙二十年前那种愤怒的呐喊状仿佛刚刚发生,一笑而已。

没有评论: